不稳定性心绞痛一词,于1971年由Fowler首先提出,逐渐被学术界采用,且沿用至今,它与AMI有共同的发病基础,前者为冠状动脉管腔不完全或间断的阻塞,后者为突然完全闭塞。由于UAP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故正确进行临床分型对治疗措施的选择,预后的估计,均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专题组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中指出,UAP包括初发劳力型,恶化劳力型和自发型(包括变异型),此后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至今尚不统一。1994年5月召开的全国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研讨会上,不少专家指出WHO分型标准不尽完善,提出不少修订或改订的意见,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没有制订新的分型标准之前,仍可沿用WHO分型,在实际应用中应明确所报道的具体类型,而不宜笼统地“采用WHO诊断标准”。
一、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该型是指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之内,以前从未发生过心绞痛的患者,此型患者年龄相对较轻,心绞痛可在不同劳力程度发作。头一个月内急性心梗发生率在10%左右。大部分可转变为稳定型心绞痛或症状消失。
二、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该型是指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短期心绞痛发作频率突然增加,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一般发作时伴有ST段显著压低,经内科治疗90%患者趋于稳定,但部分患者运动耐量可能较前降低。
三、自发型心绞痛
该型患者心绞痛发作是由于冠脉暂时性痉挛及其它动力性阻塞因素所致的一过性心肌缺血,与心肌耗氧量增加无明显关系。若冠脉痉挛致管腔完全或几乎完全闭塞,造成透壁性心肌缺血,心电图中出现ST段抬高,则可诊断为变异性心绞痛。
四、其它
在UAP中,除以上三型外,尚有以下几种名称被普遍使用。
(一)卧位性心绞痛 平卧时发生心绞痛,发作时需立即坐起或站立,发病原因为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使室壁张力、心肌收缩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属劳力型心绞痛的一种类型。
(二)梗塞后心绞痛 心肌梗塞后一个月内反复发作的心绞痛,是由于梗塞相关血管残存狭窄,或其它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引起心肌缺血,常于近期发生再梗塞。
(三)中间综合症(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 休息时的胸痛持续15min以上,一次或多次发生,呈现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中间型缺血表现。此型患者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
(四)混合型心绞痛 劳力型心绞痛与自发型(或变异型)心绞痛混合存在,例如于冷空气中行走或骑车诱发冠脉收缩出现的心绞痛;餐后或情绪激动时发生的心绞痛,都可属此类。


